掙扎

L是個心臟科醫生,任職公立醫院。
急症室送來一個年老病人,胸口疼痛,血壓偏低,心電圖顯示心肌梗塞。按 L判斷,如果不緊急「通波仔」,把阻塞的冠狀動脈打通,病人的生存機會只有三成,但手術也有風險,成功機會是六成。
三成對六成,本來是極簡單的算術,L卻猶豫了。
昨天,另一個心臟科醫生為危殆病人動手術,結果病人死在手術。如果今天L的手術又失敗,明天報章頭條可能是「某某醫院接連出事,家屬誓要追究到底」。
「不做不錯,多勞多『鑊』。」同事曾對L說。
L贊成新聞自由,但有時他搞不清,如判官的傳媒,是把事情變好還是變壞。
「我們怎樣對家人說?」實習醫生問L。
L忽然想起,當年參加醫學院面試,授問為甚麼報讀醫科,他堅定地回答:「醫治病人很有意義。」
對了,醫生負責的對象,不是傳媒,也不是高級行政人員,甚至不是病者家屬,而是病人本身。一切,該以病人的利益為依歸。
「做手術。」L說,語調堅定如昔。

03/01/2009      By Dr. Au Lok Man

撰文:區樂民醫生    摘錄自:蘋果日報

appledoctors@hotmail.com

← 支持消防員

╭☆ 歡迎光臨 區樂民 醫醫筆寫 ★╯

如果有急救隊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