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接清明節

念小學的時候,很喜歡清明節,因為那是農曆年假後第一個公眾假期,可以玩個痛快。不用掃墓嗎?祖墳本在家鄉,但遭紅衞兵徹底破壞了。
中學時,開始意識到死亡的恐怖,頗抗拒清明節。
升上大學,思想似乎成熟了,不怎麼害怕。世人天天逃避死亡,卻又明明知道,每個人總有一死;如此現象,既無奈,又滑稽。
父親在生時,體弱多病,經歷三次肺結核,他估計自己六十歲左右便會死,由於沒有宗教信仰,對死亡感到畏懼。感謝上天的安排,讓他出奇的長壽;時間是最好的準備,九十四歲那年,他很平靜地問:「為甚麼還未死?」我回答不知道。再過兩年,他才離世,心理準備充足。
我相信人死後會在天國重逢,因此對死亡有些期待。比我先走的親人和朋友,再見時會是甚麼模樣呢?天國要不要工作?薪酬人人一樣還是有高有低?愛因斯坦肯教我相對論嗎?英文老師會不會逼我念莎士比亞?
朋友挑戰:「萬一你的信仰搞錯了,原來人死後甚麼也沒有,你又怎樣?」
我回答:「若真如此,那也沒辦法。不過最好在我死後,有一丁點時間仍然清醒,讓我知道虛無是最終結局,我便滿足了。」
出門旅遊,我愛到墳場走走,細讀人家的墓誌銘。在英國劍橋,有個墓碑寫着:「這裏埋葬了一個勤奮的牙醫,他以自己的身軀,填補最後一個洞。」

03/04/2011      By Dr. Au Lok Man

撰文:區樂民醫生    摘錄自:蘋果日報

appledoctors@hotmail.com

酒客的對話

╭☆ 歡迎光臨 區樂民 醫醫筆寫 ★╯

親對話 →